对于上述种种,没做到位的现象在临床并不少见,需要引起重视。我们应避免为测压而测压,既不能预防VAP又不能防止气道损伤及病人不适的结果。
维持合适的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既能轻松实现上下气道隔离,保持正压机械通气时无气体泄漏,同时可降低气囊周围分泌物吸入风险,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此外,还能降低气囊过度充气而导致的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几率,如气管粘膜缺血、溃疡、软骨损伤等等。
有研究显示,气囊压力小于20cmH2O,VAP发生率明显增高,大于30cmH2O则气道损伤发生率增高。因此,相关指南推荐将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维持在20-30cmH2O,以25cmH2O左右为佳。这建立在既能防止误吸又能保护气道粘膜和软骨基础上。
利用气囊测压表进行间断测量(将气囊压力维持在20-30cmH2O,相关指南推荐每6-8小时监测一次),简单易操作、方便实用,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气囊监测手段。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得知,在规定的时间间隔,测量气囊压力往往低于前一次测定的压力(或是目标压力),增加了VAP风险,这可能是连接和断开测压管时气囊漏气导致。所以,有专业的人建议压力设定在目标压以上5cmH2O左右,或采用持续气囊监测调控。
在指示气囊注气处小弹簧功能损坏影响气囊密闭性这种情况下,我们也推荐使用持续气囊测压装置,可避免紧急更换气管导管。
气囊压力会受病人呼吸形态、、咳嗽、气道内吸痰、正压通气压力大小以及人工气道型号、气囊材质、气囊形状、自然气道的内径和形状等众多因素影响。所以,合适的(或目标)气囊压力维持需要持续监控,并进行个体化设置。
持续气囊压力监测反馈技术能解决上述大部分问题,并维持气囊压力的稳定。已有研究发现,相比间断测压,持续气囊压力监测技术在VAP防控上更有积极意义。当然也有研究显示差异不大,但有人指出其结果可能与病人选择或实验环境有关。
持续气囊压力监测技术,除了能避免气囊压力波动变化和减少医疗工作者的工作量外,还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在间断气囊压力测定操作不当或测定操作过程中病人上呼吸道清理不完全的情况下引起的误吸,临床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候这样的误吸在所难免。而且由于持续气囊压力监测在监测压力过程中为单个病人使用,在规避院内交叉感染中具有很大优势。
除了直接监测气囊压力以外,临床上也可见其它评估气囊充气量的方法,如观察呼吸机容量波形或环去发现有无气体泄漏存在、手触法囊压监测、最小漏气技术和最大充气技术等等。由于上述方法有的存在主观因素影响,大部分对气囊充气的精准性难于准确保证,目前已不推荐使用,除了临时状况或气囊测压表不可及时使用。
当前用于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仪器有手持囊压表、手持式电子测压仪和通过二氧化碳测定反馈调节的气囊压力调控仪或呼吸机三种类型。
手持囊压表(图1),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用于间断测压的囊压表,其优点是测量操作简单、便于携带,适用于各种人工气道。但是,存在如前所述测压过程中的误吸,连接和断开测压管时气囊漏气致使压力降低,消毒不当容易引起病人间的交叉感染,人力资源消耗较大等劣势。
2.手持式电子测压仪(图2),既可用于间断测压也可用于持续压力监测维持。如果用于间断气囊测压,其具备手持囊压表的所有优缺点。如果用于持续压力监测,自动监测并保持目标压力,能够尽可能的防止间断测压的缺点。
持续监测囊压时可以用自带的支架固定于病床围栏或悬挂于输液挂钩上,不会对护理操作造成不便,同时能够尽可能的防止与病床直接接触以减少污染机会。
更有意义的是,在气囊持续监测过程中不可能会发生多位病人共用一机的现象,对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十分有利。
3.通过二氧化碳测定反馈调节的气囊压力调控仪器或呼吸机(图3)。它通过监测人工气道气囊上气体中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来判断有无气囊封闭不完全问题,如出现二氧化碳分压水平升高,则自动增加气囊充气而提高气囊压力。气囊压力具有动态改变特点,通过这种办法来进行调控,对于由于呼吸形态、改变等因素引起的气道内径改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款持续气囊监测仪,能避免间断测压的缺点。但是,由于其体积大、不便移动,加上需要特殊的人工气道,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临床应用都较少。
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已成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的常规项目之一,通过气囊压力监测控制,能有很大效果预防误吸、预防VAP和保护气道粘膜和软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信国内大多数医院已经将其作为VAP防控措施之一,列入工作范畴并进行实施。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得知单纯的气囊测压并没有难度。但是,我们也发现,只有测压前的病人准备、测压操作流程以及其它一系列的VAP防控措施都做到位,才可以做到测压所带来的真正效果,并避免操作造成的副作用。
在测压前要做好病人的口腔护理并全面清理上下呼吸道分泌物,避免测压过程中产生误吸,以及因此产生的气道反应性损伤和病人不适;
对于特殊气道或长期人工气道病人的气囊压力管理要采取个体化管理策略,不可一味机械地追求目标压力;
对于上述种种,没做到位的现象在临床并不少见,需要引起重视。我们应避免为测压而测压,既不能预防VAP又不能防止气道损伤及病人不适的结果。
手机扫一扫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
手机扫一扫
关注我们抖音号